“我拍的都是图片故事,记录的都是老百姓脱贫的历程和变化,采访接地气,新闻才能冒热气。” ——王天定
王天定,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(长江系列)获得者、2022年度“感动中原”十大人物之一、河南日报高级记者。从1993年1月踏进河南日报做摄影记者至今,这位“老记者”数十年如一日,挎着照相机,俯下身,动真情,跑遍了全省所有的市、县、区,镜头向下拍摄出沾泥土、带露珠、冒热气的新闻精品。因为坚持,所以卓越。他每年下基层采访在250天左右,近500幅新闻图片见诸报端。近日,作为2018年第1期《新闻爱好者》杂志封面人物的王天定应报社之邀,与我们一起畅谈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,共同分享摄影作品背后的精彩故事。
【资料图】
初夏的午后,长江韬奋奖获得者、已退休9年的王天定老师便早早来到了报社接受我们的专访。
他笑着指指身上的崭新T恤解释道,前段时间一直在信阳农村跑,衣服太旧太土太皱,今天来和年轻编辑们见面,特意买了件新的。他顺势向大家展示前几天在大别山区拍摄的“寻访先烈足迹”系列短视频……
谈起自己的“青春故事”王天定更是眉飞色舞、滔滔不绝:
——上世纪80年代,因酷爱摄影,被抽调到县委通讯组搞宣传,图片白天拍晚上洗,写好说明,装进信封,贴上邮票,投进邮箱……每年都有300多幅图片新闻在河南日报、人民日报见报。因为勤奋,县领导对他格外器重。
——上世纪90年代,已是县委新闻通讯组长的他,因不善应酬,找到领导,要求辞职。县领导感佩于他的敬业精神,准许免去职务,保留待遇。这样,他全天候骑着摩托车拍图片,几乎跑遍了县里的大小乡村。
——1993年,作为全省最优秀的新闻摄影通讯员,他被选拔到河南日报,成为一名摄影记者。从此,他像一只飞翔的鸟儿,自由遨游于摄影的长空。
那时他给自己立下一条规矩:要跑遍全省的每一个角落!
下乡乘公交坐三轮,上山爬坡过坎翻山越岭,王天定跑遍了河南山区的沟沟坎坎。“我不敢说全省的所有村庄一个没落,但太行山、伏牛山、大别山的深山村,我敢说都去过,而且不止一次。”他说。
“不是在基层采访,就是在去基层采访的路上。”这句话,
是对王天定工作常态的准确描述。后来新闻同行干脆送他个绰号“王全省”。这个绰号,记录着王天定深耕基层40年的沧桑岁月,也见证了他摘取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背后的艰辛历程。
退休后,王天定“退而不休”,依然用脚步丈量中原大地,5年多的时间里,他跑遍了240个贫困村。从豫西深山到豫东平原,从黄河之滨到淮河之畔,近300个脱贫攻坚故事,被王天定以图文并茂全纪实形式记录下来。他的“走进百村——脱贫攻坚的河南故事”摄影展得到两任省委书记的高度赞扬,称其“记录了河南脱贫攻坚的整个历程”。
在农村长大的王天定老师,退休后依然喜欢往农村跑。2019年,他被商城县伏山乡里罗城村聘为“名誉村长”。
那里的红色资源、那里的山山水水让王天定魂牵梦萦。“去得多了,就把那里当成"家’了!”“为老区服务,为贫困地区服务,这个"名誉村长’当得值!”……
当青年编辑问起,如何选择照片,如何拍摄新闻照片时,王天定说,他对于新闻图片的真实性、新闻性要求很高,那些过分偏向于风景、大场景照的图片不是他的“最爱”,好的摄影照片应该是“记录人性之美”“发现人性之美”的过程,新闻照片少了人也就缺了灵魂。
“从业余通讯员到一名省级党报摄影记者,我这辈子干了自己最想干的事,不仅干了,而且干成了。我的个人经历说明,人只要努力,加上坚持,理想终会变成现实。”
一次专访更像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新闻课,在王天定老师不疾不徐的讲述中,我们仿佛接受了一场精神洗礼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