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末理财子公司的规模数据出来后,瞎编了《规模掉了,一季度报告怎么圆一下》,有几个理财子的处长通过后台加了微信,表示写的比较生动,并透露 4月的规模上的比较多 ,止住颓势了。
这周, 4月末 的规模数据出来了,也确实如此, 12家 主要理财子公司(六大行,以及招商、兴业、浦发、中信、平安、光大),单月合计回血了 1.2万亿 ,主要还是两方面的原因:
(相关资料图)
一是 各项数据均显示,基本面的恢复低于预期, 债券收益率持续下行 ,固收理财的收益一路上行;
二是 三月末本来就有比较多的理财规模被赎回冲存款, 3月末基数 比较低,4月修复的比较快。
按照目前的规模来看, 招商、兴业 的位置比较稳固,都是 2万亿+ ,后面的是 中银、建信、工银 , 中信 从第三掉到了第六。
梦里依稀慈母泪, 城头变幻大王旗 。和相对稳固的公募格局相比,各家理财子规模的顺序 交替极快 ,月频来看,变化幅度都不小。
今天和一位很优秀的 销售负责人 聊天,也说起来,给销售分配 理财子客户 也比较好玩,比如去年按照各家理财子的规模体量, 平均分配 了客户,今年发现,原来体量对等的两家理财子 A和B ,由于发展策略和增速不同,可能A已经涨成了B的 2倍 ,甚至 3-4倍 。
所以, 一个人的命运 ,当然要靠自我奋斗,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; 一个销售的KPI达成 ,当然要靠自我努力,但更离不开 金主爸爸,他自己的努力?
正如之前在《卖新能源车和卖基金的区别》里提到的,未来各行各业,考核销售结果,可能会越来越注重 「市占率」。
比如评价 理想 卖的好不好,得看理想在新势力车企中销量占比的环比变化;
评价 卖方销售 卖的好不好,现在也越来越看重在单一 客户 、特定 客群 、一个 省域 中,你在卖方中的 排名、市占率 。
就和产品评价中,使用夏普比率、特雷诺指数和詹森指数一样,这些都是 风险调整后收益 ,用市占率考核,其实就是 调整客户自身贝塔 之后的销售成果。
扯得有点远了。
在国内,评价金主爸爸,或者资管公司的实力,万亿是一个很爆炸的门槛。
在 理财子公司 中,现在 招商、兴业、工农中建、中信、交银、光大 ,9家破了万亿的门槛。
公募基金 中,如果仅看公募的话,有 易方达、广发、华夏、南方、天弘 ,而如果把专户、社保、年金、基金子都算上,其实数量会更多,包括 博时、富国、嘉实、汇添富、招商 等等。
而如果我们按照证监会的统一口径,只看 非货公募类 产品,公募基金只有 易方达 一家满足万亿的门槛。
而理财子, 剔除活期化理财 (基本都占比30-40%,甚至有些风险准备金提的多的,超40%不少了现在) 、 剔除私募理财 后,超万亿的,预计也就 招商 和 兴业 理财这两家。
每个年富力强的资管公司掌门人,可能都有一个万亿的梦想。
前几天写了华宝医疗基金LOF的风险事件后,有朋友后台发了我一篇,《华宝基金的“万亿”野望》。
我前后仔细看了几篇, 你说他是认真的吧 ,确实能感觉到,作者自己也不太相信华宝的万亿野望,难度很大; 你说他是春秋笔法吧 ,但处处又透露着真诚,和对每个业务板块的客观分析。
尤其是最后一句, “距离“万亿”目标,华宝基金还差6000多亿。” ,让人有点破防。
但确实看完,你能感觉到,在竞争激励的公募行业,各项业务板块的竞争程度都越发激励, 中型基金公司要再进一步,难度是非常大的。
以 华宝 为例, 固收和机构 业务一直不是它的强项, 主动权益 走的路线又比较曲折,市场里这几年其比较有竞争力的 ETF 业务,其实主要得益于16-19年布局的四只产品,券商、银行、医疗、科技ETF,合计就500亿了,但和排后面的广发基金这种,机构和零售能一起上的头部相比,可能今年就得被超了。
而头部的压力也不会小。
易方达是目前唯一非货规模破万亿的,但很少有人注意到,按照基金业协会最近披露的数据,按照 1-3月的月均规模 来看,易方达的规模已经 跌破万亿 了,虽然3月末又冲回了1万亿。
我们做两个小分析。
1、为什么一哥规模跌破了万亿?
2、目前看来其怎么应对的?
1、为什么一哥规模跌破了万亿?
我们以 2022年的年报 为例,因为可以披露 个人、机构的占比 。
易方达全年的 非货规模 ,较年初 下降了2000亿 左右,其中机构下降790亿左右,个人下降1240亿左右。
按产品类型看,除了主动权益下降了600亿左右外,下降的主要来源是 债券产品 ,机构掉了990亿左右,个人掉了400亿左右。
把债券再进一步划分的话,主要的负贡献是 固收+产品 造成的, 机构掉了900亿,个人掉了784亿 。
也就是, 固收+基金 , 去年合计掉了近1700亿 ,在非货去年合计2000亿的负增长中占比很高。
固收+下降多,从 投资端的角度看 ,因为易方达的固收+产品,基本都是 大团队下,分仓制管理 ,也就是权益的管权益,债券的管债券,转债的管转债,而且普遍是 高仓位运作 ,去年这种下行市,表现就容易跑输市场。
另一方面, 机构比零售掉的还多 ,其实不得不提的是, 林森这种固收+条线关键人 的离职问题,离职前其一共管理了7只产品,像 裕祥回报二级债 ,全年掉了 230多亿 ,而且22年Q1有明显的机构抢跑先撤的情况。
后者衍生的问题,在于 固收、固收+ 产品, 负债端 稳定性差, 产品业绩稳定性就差 ,可能会使得机构资金,一起撤出公司旗下的其他固收类产品。
比如,我们以市场的 中长信用拼单产品 为例。
随着一季度回撤的修复,市场里的信用拼单债基,普遍规模都是环比正增长的,Q1规模 增速20亿以上的 ,就有 东兴兴利、鹏华丰恒、永赢昌利、博时信用优选、中加纯债、长盛安逸、东方添益、泰康安惠、中融睿祥、博时富瑞 这些。
而一季度还在负增长的,且 负增长20亿以上 的,就两只,分别是 周潜玮的万家鑫璟、胡剑的易方达信用债 ,一季度下跌28、22亿,分别较Q3末, 跌了140亿、120亿左右 。
2、目前看来其怎么应对的?
大概瞅了一眼,能明显看到,易方达还是很想在 指数赛道 往前再冲冲的,缩小和 华夏 的差距。
21年到22年,易方达的ETF规模从867亿,跃升到1158亿,排名 从第五,到了第二 ,和华夏的差距, 从1200亿左右,缩小到了1000亿左右 。
再看易方达今 年新发的情况 ,基本就把 主动权益这块搁置 了,年初到现在,一共 发了2只 ,除了这个月刚成立的付浩的易方达国企主题,卖了22亿之外,另外一个就是3月初的一只港股通产品,5亿多。
这在 过往的开门红是不多见的。
新发规模贡献,主要是混合估值的78亿,这属于产品供给的行业贝塔。
剩下,就是 密集布了10个股票指数类产品 ,下图(最新的10只)。
简单分析来看,其实大家思路还是比较一致的, 主动权益 也好、 固收+ 也好,不仅随着 市场的波动上下起伏 比较大,维护压力也大,而且还要承担 关键人风险 。
相对来说, 指数才是真正的长牛赛道,是未来头部的必争之地 。
往后看,可能市场里,中期内,非货规模能 往万亿够一够 的公募,主要是 华夏、广发 和 招商 了(一家之言),目前都是非货前五。
其中 华夏 主要是ETF一枝独秀、这块增量的确定性很强。
广发 的优势在于固收+人员储备丰富,机构和纯债销售能力比较强,被动指数这块增速也是最快的。
招商 之前的《一篇》有提到过,主动权益势头比较好,机构和纯债销售能力比较强,股东资源也是头部最好的(机构+零售),也是市场里比较早,把固收+的产品线、以及固收+策略分散度做的比较开的机构。
后续有时间再聊聊这些。
资管行业 不应该以规模论英雄 ,但规模反映了公司战略的得当与否,某种程度也是客户用脚投票的结果,也是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。
相信,未来10年,财富管理的大发展下,能见证越来越多的,高质量发展的 万亿资管巨头,一起Make 资管行业 Great Again!
全文完, 母亲节快乐 。